轴流泵厂家
澳门新葡亰网站所有平台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
  • GSD动态
  • GSD公告
  • 行业资讯

深度|环保民营企业的困惑与破局

深度|环保民营企业的困惑与破局

发布日期:2023-09-22 作者:zrone 点击:

一、引言

自“十四五”以来,中国环保行业的底层逻辑悄然发生了变化。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市场空间不再“齐头并进”,似乎民营企业的份额被不断挤压,日益缩小。

根据全联环境服务业商会评选的“中国环境企业50强榜单”,2018年中国环境50强企业名单当中民营企业占26家,超过一半,然而到了2022年,50强环境企业当中民营企业仅剩14家。

随着国家对生态环境顶层设计和管理理念的不断提升,“双碳战略”的推进,在生态环境开发方面的投入不断加大,但民营企业却感受不到这种投入带来的市场红利。

进入环保下半场以来,环保行业面临的不仅是国家对生态环境领域顶层设计的变化,还有三年疫情对经济社会的影响以及国际形势的变化,这些因素也直接间接的影响着我国民营环保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根据对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和民营企业的观察与调研分析,对环保行业民营企业面临的现状、困境和未来方向做出分析和判断,供参考。


二、民营企业面临的形势

1、宏观形势

根据财政部公布的数据,税收方面:2023年一季度国内消费税4645亿元,同比下降22.2%;印花税1060亿元,同比下降32.5%。其中,证券交易印花税504亿元,同比下降52.8%;个人所得税4440亿元,同比下降4.4%;车辆购置税633亿元,同比下降23.3%。

而在支出方面:债务付息支出2309亿元,同比增长15.9%;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2256亿元,同比增长9.6%;卫生健康支出6420亿元,同比增长12.2%;节能环保支出1263亿元,同比下降2.4%。

同样严峻的还有就业数据。

2023年5月,国家统计局公布4月份我国劳动人口就业数据,我国青年失业率自2018年以来首次突破20%,达到20.4%。这也意味着今年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更加严峻的是,这还只是4月份的数据,到6月份,将迎来高校毕业季,而2023年高校毕业生也将创新高,达到1158万人。

2023年6月,生态环境部、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联合发布《中国环保产业发展状况报告(2022)》,报告显示环保领域68.2%的企业为10年内成立,小微型企业占比为73.3%,大、中型企业占比分别为3.1%、23.6%,产业集中度较低。而在营收方面,数量占比仅为3.1%的大型企业贡献了行业近83%的营业收入和营业利润。

报告还指出:2022年行业内近半数的企业营收下降,半数以上的企业利润下降,40%的企业出现亏损。企业应收账款大幅增长,并呈现增长走势。

可以看出目前我国面临着较为严峻的经济形势,而环保行业尤也面临着严峻的困境,主要表现在投资建设项目的减少,已有项目的执行放缓,以及现有项目的应收账款增加。

2、行业周期

产业的发展可分为幼稚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通过市场的增长率和产能供给能力可以对产业的发展阶段做出判断。环保行业受政策驱动的同时,同样也受行业产业发展周期的影响。

以生活垃圾行业为例,禁填埋促焚烧是我国目前生活垃圾管理的政策管理选择,这一决策使得填埋和焚烧市场面临不同的境地。

2012年我国垃圾填埋场数量为540座,到2018年时达到顶峰663座,随后数量开始出现明显的下行趋势,2020年至2021年,更是从644座减少至542座。

填埋项目减少的同时,伴随着垃圾焚烧项目的快速增长,这里我们不做过多赘述。经过十年的高速发展,垃圾焚烧也走到了历史拐点。

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全年垃圾焚烧发电项目20个省市共开标(包含签约)了65个项目,2021年为68个,而2020年同期这一数据为100个,垃圾焚烧市场也进入了下行通道。

身处垃圾焚烧一线的企业应该能明显的感受到市场增量的有限,投资强度明显降低以及局部地区的市场饱和甚至过剩。

不仅仅是填埋、焚烧市场,危废、土壤修复,以及水务、大气的一些细分市场,均面临着相同相似的情景。

3、“国家队”入场

“国家队”可分为三个类别。

第一类是不以省市行政区划为边界,而是为一定的跨区域生态治理任务成立的综合服务商,如长江生态环保集团(三峡集团全资子公司),中环水务等。

第二类“国家队”的业务范围也是面向全国性的,具备一定的商业盈利性,包括原本的事业单位改制而来以设计、施工为主的设计院研究院,如中国城建院,中电建、中铁建等,以及中节能、光大环境、北控、首创等以项目投资、建设、运营为主,实现保值增值的企业。

第三类是区域性“环保集团”,有省级、市级乃至县级的“环保集团”。这类公司主要从事当地城市公用事业相关业务,具备一定的公益性质,或者本身的商业逻辑就是财政补贴性质,但是持续性非常强,是保障一个地区环境事业长期稳定的单位,比如江苏省环保集团、广东省环保集团、四川省生态环保产业集团等。

近年来各市甚至到县级的环保集团更是纷纷成立,加速了地方“公共事业”“生态环保”项目的国资化与本地化,战略意图上就是“用本地的钱,本地的人,干本地的事儿”。

很多民营企业在经营与市场拓展中发现,原本在一些项目上的资本规模优势在国资面前不值一提,很多民营企业过去可以介入的项目,尤其一些市政公共基础项目,正在逐步被国有资本占有或回收。此外,随着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一些国央企、设计院等也开始化整为零,“不挑食”,以前看不上的“塞牙缝”的项目,也纷纷加入了与中小企业投标竞争的格局当中。


三、新形势下民营企业的三大困境

面对经济形势困难与复苏的商业背景,环保行业发展周期对部分细分领域造成的下行趋势,以及国央企的纷纷入场对市场空间的挤占,环保行业民营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市场格局与竞争格局。如何生存发展成为摆在每一位决策者案头亟待解决的课题。

1、转型与多元化之困

面对行业周期和市场形势的变化,转型或是多元化发展成为民企需要做出的抉择之一。

2022年以来,我们发现环保行业很多有实力的民企都开启了多元化的战略布局。例如圣元环保依托自身在福建地区的项目、客户资源,协同三峡布局福建海上风电,伟明环保依托集团资源布局印尼高冰镍业务,鹏鹞环保上海成立新能源公司布局光伏等新能源赛道。这些企业利用自身优势和资源在行业内外寻求新的发展机遇。

关于专注一个赛道还是转型与多元化的争论永远都不会有结论,二者都有无数的成功与失败案例。如果没有多元化与转型,诺基亚还是一家木材公司,新希望集团还只是几十亿营收的“饲料大王”。鼎鼎大名的华为,在1998年颁布的《华为基本法》中第一条就明确宣誓:华为将永不进入信息服务业,显然华为没有坚守这一条“原则”。

不进行转型和多元化,可能会失去市场竞争力,陷入僵局,原有的产品或服务可能难以继续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利润和市场份额逐渐减少,甚至可能面临慢性死亡的风险。

转型或多元化则意味着技术研发、市场推广、生产线升级和人力规模等的增加和思路转变,这意味着在陌生领域和已有对手与以及新兴对手的激烈竞争,这意味着人才构架和管理构架的挑战,甚至公司内部新老势力的博弈。

多元化与转型是企业面对所处行业进入成熟期后不得不迈出的跨越,但是这条路却并不容易。

2、民企战略选择之困

在企业经营的战略选择上,环保行业民营企业也面临着诸多的抉择之困。

销售驱动与技术驱动的困境。环保行业深受政策驱动,当风口来临时,大量的资金、项目出现,很多项目为财政端支出。很多企业经常诟病抱怨:技术无用,“钻研技术”不如“搞掂领导”,很多时候并不能通过量化的指标去显示自己的优越性,凸显自身的竞标优势。于是便出现大量的描述性和虚虚实实的指标体系,本质是通过各种“资质”、“资源”、“价格”形成壁垒,导致严重内卷。

很多一线拼杀的市场人员与中小企业老板会有一个感受:优化技术的提升会造成边际成本的增加,但不会带来市场优势,造成竞争力下降。虽然说长期来看,也许这些研发投入、技术迭代、设备改进会一定程度带来竞争优势,但基于环保市场的政策驱动特征,使得决策者常常做出对于未来市场的不确定性判断,从而选择“落袋为安”,而不是投入研发。

“设备”与“工程”的抉择困境。这一抉择困境常出现在装备类企业当中。这类企业天然的希望能向下游延伸,也具备一定的优势,但是在延伸当中又会出现不适。如果不做“工程”,会在建设与工程实施末端“受制于人”,如果做工程,则又面临资金周转效率降低,垫资增加、回款困难等多方面的压力。

“工程时代”对于民营企业尤其中小型民营企业而言已经基本终结,这一部分市场空间正在被蚕食,尤其是大中型体量的建设项目,一些中小型项目是留给“存量时代”的到来是环保行业面临的现状。

对于多数民营企业而言,无论是建设类工程项目,还是运营项目,市场空间都受到各方面的冲击,如何在二者之间选择,亦或兼而有之,成为摆在一些环保企业面前的课题。

3、国央企的入场之困

如果说行业周期发展变化尚可预见,那么项目主体的变化来的则有些突然。

水大鱼大,在经济环境较好的时候,各行各业欣欣向荣,而当经济环境较差时,各个行业都会收到冲击和影响,表现为投资强度的降低、项目数量的减少,或是一些在建项目的建设速度放缓。

对于环保产业来说,项目的资金投入和项目数量并未减少。在经济活力减弱的情况下,国家层面会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等手段拉动经济发展,如果说之前的拉动手段是修铁路公路等,那么面向未来,生态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无疑是国家层面资产性投资的方向之一。

据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统计测算,2017~2021年的5年间,环保产业营业收入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2.8%。2021年全国环保产业营业收入约2.18万亿元,较2020年增长约11.8%,增速同比提高4.5个百分点。

这似乎和众多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的直观感受并不相同,这里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项目的主体变了,无论是环境导向开发EOD模式项目,还是PPP、BOT等不同项目建设模式,其建设主体已经和多数民营企业无关,国央企和地方环保集团成为了这些项目建设和运营的主力军。

以长江、黄河、环太湖等项目为例,这类项目具有三个特性。

第一,是系统性的生态治理工程,是生态环境的“基础设施”建设,其战略意义和价值,高于直接可见的经济价值,甚至短期内并无法体现经济回报。可以类比我们的高速公路、城市地铁,以及面向农村的“村村通公路”、“通邮政”、通网络的项目,具有很高的前瞻性和政治高度。

第二、很多这类项目本身都是跨行政区域的生态项目,无论是从投资体量、设计难度、施工周期、资源协调,各个方面来考虑,只有国央企有可能整体上作为项目的实施单位最为合适。

第三,一些项目属于公共事业属性的民生项目,带有一定的公益属性。

这些项目的建设与运营,不应过多的受到短期经济效益、经济波动的影响,需要的是持续性与稳定性,适合国央企角色的参与。民企对盈利、资金回报周期、现金流等则更为敏感。

然而市场是残酷的,相当一部分民营企业面临的确是业务减少、订单下滑、资金链紧张的切肤之痛,国央企的入场给其带来的阵痛一时无法应对。


四、环保民企的破局之道

面对国内国际经济形势的不确定,面对行业周期的影响,面对央国企对市场的分割,面对不转型是等死,转型又充满荆棘凶险的现实,留给民营环保企业的空间在哪里?又应当如何破局?

我通过自己的调研和分析,结合经验以及一些成功案例,总结如下几个方向供参考。

需要说明的是,大道至简,很多正确的“废话”同样包含着朴素而真挚的道理。

环保行业企业类型多样,优势各不相同,装备制造类、工程建设类、技术研发类、项目服务类……不同企业应结合自身的规模、优势、特点,选择自己的生态位和发展方向,不然“东施效颦”,“贻笑大方”。

1、第二曲线的谋划

只有变化是永恒不变的,环保行业也不例外。

随着社会发展,政策环境、行业市场、业主需求都随着情况的变化不断变化。既然无法避免变化,那能做的,就是积极的拥抱这种变化,迎接挑战。

民营企业最不应担心和害怕的,就是变化。民营企业有着对市场的高度敏感和适应,有着高效灵活的决策和执行机制,更加注重技术创新,自主创新能力和动力较强。既然变化不可避免,民营环保企业需要做的唯有拥抱变化、积极思考、不断创新,寻找新的增长点和新的赛道。

信心可以激发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需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认真分析和评估风险和困难,在实践中不断地调整和优化,才能够获得更多的机遇和发展。

2、依赖于国央企生态链的协作分工

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是国家主要推动的攻坚任务之一,但是这些领域资金投入大、回报周期长、收益率偏低,甚至具有一定的公益性,这些项目具有一定的“基建”属性,属于“资产类“投资项目、“系统性”投资项目,比如管网改造、流域治理,以及一些EOD导向项目,虽然市场空间巨大,但这些项目绝大多数的直接机会不再属于民营企业。

从客观上而言,三类国央企的介入对原本行业内的民营环保企业的市场空间造成了挤压,民营企业原本在做或是可以介入的一些市场机会正在逐步消失。

作为民营企业必须清醒的认识到,三类国央企的入局,并非完全是与民企争夺蛋糕,这些项目本源应当就是“国家队”承担的责任与义务。

央国企在环保领域的攻城略地并不代表着民企失去价值、失去地盘,这其中同样孕育着机会。民营企业的机会更多的在于为上述机会提供装备、技术、服务。

央国企与民企各有所长,优势互补是趋势,也是不二的选择。央国企的优势在资金优势、可以承受长周期低回报项目,超越单纯的商业目的,在国家长期利益与公益性项目上,以商业手段来弥补市场机制上的短板。民营企业则在效率、灵活性、科技创新等方面具有优势。

央国企和民企在环保领域各自有着自己的”生态位“,是典型的共生关系。在央国企生态链的协作分工下,实现分工协同,不失为民企的选择之一。民企通过积极和央国企的合作,反而有可能更容易地进入到异地市场和甲方市场,也会逐渐探索出合理的合作模式,实现双赢的局面。

3、小而美的专精特新之路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是指具备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的特征的企业。在环保行业,面对长期主义与短期主义的抉择当中,鲜有企业放弃野蛮生长的机会去建立技术与产品的护城河。

在环保行业的下半场,随着产业逻辑的改变与升级,专注于设备装备,材料等具体细分模块,而并非整体项目,着眼于商业与产品的本质,形成自身的”独门绝技“,在一定的细分领域内”窄门称王“,建立自己的竞争优势与话语权,是留给中小环保民企的机会所在。

4、深耕本地“根据地”

企业所在地的支持与营商环境是一个企业发展的根基所在,建立和巩固并深挖自家门口的根据地,对于环保行业来说,尤其是中小环保企业,则是外地企业与央国企不具备的优势所在。

本地企业更加了解当地的文化和商业环境,更加熟悉本地的真实需求,也更便于提供优质灵活的服务和快速的响应,这些是很多国央企和外地企业不具备的优势。即使是外地企业,也只有真正扎根一个地区,深耕一个地区,才有可能获得长足发展。

5、存量市场运维为王

随着大基建与大工程的时代逐渐落幕,很多市场机会将从增量市场向存量市场切换,环保市场将逐步回归产业本质,需要更好地发掘环保项目的内在价值。

近年来很多环保企业得以维持生存的“法宝”正是一些公司看不上的“项目运维”。在形势大好的情况下,一些公司由于运维项目事务繁杂、管理繁琐、利润不高等原因,不愿意在运维端投入精力,而主要去“卖设备”或做“工程”。

运维项目虽然“钱难赚”,但是却提供了相对稳定的现金流。从财务角度虽然学校销售额、利润和现金流都很重要,然而没有现金流确是致命的。很多公司并非倒在了“没有项目”、“没有利润”,而是倒在了没有现金流。

此外,参与运维还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在于可以了解设备和项目的真实运行情况 ,便于工艺的改进和设备的迭代。很多项目在表面上看差别不大,差别就隐藏在诸多看不见的细节当中。

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技术迭代和运营管理升级,挖掘运维潜力、提质增效是新的形势下的环保存量项目的“刚需”。


五、结束语

生态环保行业的发展有国央企的巨大空间,也有民营企业的细分赛道。

环保行业的魅力所在,就是其存在无数“窄门”,给民营企业、中小企业提供了无限的空间和可能性。

大象踩不死蚂蚁,民营企业从来都有自己的生态位,有很多大企业无法做不能做的市场空间,可以和国央企形成良好的协作互补。

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差异化竞争是新兴组织的机会所在。我们往往会发现,当行业出现新的对手的时候,其往往不是比现有的企业做的更好,而是做的不同。

抱怨“形势不好”,“市场都被国央企拿走了”,“如果项目给我做我也能做好”,……这些并没有什么意义,市场没有假设。民营企业更应当思考的,是如何拥抱变化,做的更加与众不同,去赢得自己的位置和空间。


声明:本文转自环保邦,作者zrone,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供学习交流之用,不做商业用途。如文中的内容、图片、音频、视频等存在第三方的在先知识产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相关标签:

上一篇:水资源短缺的全球挑战和弹性解决方案
下一篇:万亿管网市场大爆发!不过要想靠管网致富,首先还是得修网

最近浏览:

相关产品:

相关新闻:

XML 地图 | Sitemap 地图